為何完全不提「中國」?BBC透視賴清德520演說:「安撫美國」成首要任務,「務實台獨」也要轉為「彈性論述」

總統賴清德今(20)日上午在總統府發表就職一周年敞廳談話。(顏麟宇攝)

台灣總統賴清德上任滿一年,對內面臨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對外則需要在北京的壓力與美國的咄咄逼人間尋求平衡。

他在週二(5月20日)執政一周年紀念日演說中,有別於過往的強硬態度,完全沒有提及「中國」或台灣主權,分析指其措辭顯示了他在兩岸問題表現出的「極大彈性」。

台美關係方面,賴清德將美國比喻為「朋友」,但同時強調會加強與美國以外的連結,反映了台灣在川普「交易主義」外交政策下面臨的新困境。

多名專家認為,在國際政治格局重整之際,賴清德將在兩岸論述上繼續趨向低調,但實際上是「少說多做」,反滲透和國安策略維持強硬,在外交上則盡力「安撫」美國,同時分散風險。

兩岸立場轉趨「彈性」

從賴清德過去一年的重要演說,可以看出他對兩岸論述的態度改變。

他在去年5月20日就職典禮及10月10日台灣國慶演說,都屢次提及兩岸關係,重申中國大陸與台灣「互不隸屬」,並稱「國家主權不容侵犯併吞」。

但近半年來,川普重返白宮後,國際格局大變。

今次演說中,賴清德完全沒有提及「中國」一字,只提到台灣過去曾抵抗威權,造就今天的民主自由。

他在隨後的問答環節回應記者對兩岸關係提問時表示,「侵略者才是和平的破壞者」,台灣是受侵略者的脅迫、熱愛和平; 他強調台灣在對等尊嚴前提下「很樂意跟中國交流合作」,希望「透過交流來取代圍堵,透過對話來取代對抗」。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向BBC中文分析,外界早前已預料賴清德會放軟態度,但他在此次的語氣比預期更柔和,沒有提及與中國平等、台灣主權等可能「挑釁」北京的話。

「以他耿直的個性,不會把話放在心裡,因此這已經是釋出善意——從這一刻開始,他對兩岸問題發揮最大彈性。」

王宏仁解釋說,隨美中關係步入談判降溫階段,賴清德團隊選擇打「安全牌」,談話聚焦民眾關心的經濟及內政問題,避免有任何刺激中國的言論,給北京藉口提升軍事壓力。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告訴BBC中文,美中關係正處於戰略重整狀態,美國更希望看到兩岸一動不如一靜,所以賴清德不適合在兩岸問題上過多著墨,其低調態度符合華盛頓的期待。

為何蔡英文路線難以為繼?

賴清德過往曾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競選總統期間被北京貼上「台海兵兇戰危製造者」、「兩岸和平破壞者」的標籤。

上任初期,賴清德多次表明會延續蔡英文的「四個堅持」路線,強調「維持現狀」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試圖展現善意,提出包括重啟觀光旅遊及學位生來台就學等建議,期望與中國「追求和平共榮」。

但其兩岸立場在執政首年逐漸轉向,開始告別蔡英文路線,由戰略從模糊轉向戰略清晰。

今年3月,賴清德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首次將中國定義為台灣《反滲透法》中所稱的「境外敵對勢力」,指控北京利用台灣的自由「進行分化、破壞、顛覆等活動」,威脅台灣主權。 (相關報導: 在川普威逼台積電之後,「矽盾」還能保護台灣嗎?德國媒體:黃仁勳力挺家鄉安全,輝達是台灣「矽盾」新核心 更多文章

此舉被視為兩岸關係的重要轉捩點,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BBC中文表示,相比蔡英文,賴清德更清晰且公開地談論中國威脅和台灣主權問題,反映其對北京加大軍事與政治壓力的態度,「必須採取不同的策略來維護台灣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