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猛提「第51州」讓美加關係急凍,北京趁機伸出橄欖枝?加拿大總理卡尼強硬抗美,渥太華的「新三角習題」何解

2025年3月9日,加拿大執政黨自由黨投票選出新黨魁卡尼(Mark Carney),這位獲得85.9%超高得票率的前央行總裁也將成為加國第24任總理。(美聯社)

今年四月,馬克·卡尼(Mark Carney)領導自由黨勝出了加拿大聯邦選舉,他也得以續任總理。

其時,外界分析美國總統川普對加拿大的關稅政策、多次強調要將「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州」等主權威脅言論,激起加拿大人的反美情緒,而卡尼展現出對美強硬的姿態,被認為是自由黨勝出大選的關鍵因素之一。

卡尼在勝選宣言強調絕不會向美國屈服,亦指出加拿大與美國舊有的關係已經結束。

伴隨著加拿大和美國關係的轉變態勢,外界有預測稱這或會為加拿大及中國關係帶來改善。

早前,國務院總理李強致電卡尼祝賀,強調中方重視中加關係,並指「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推動中加關係沿著改善發展的正確方向前進。」

「傳統以來,加拿大人對於美國的觀感都是頗高的,但過去三個月跌到歷史低點,甚至低於對北京的觀感,你能夠想像得到嗎?但這正在發生。」多倫多大學政治學教授王惠玲(Lynette Ong)告訴BBC。

儘管如此,但王惠玲認為中加關係未必會因此而立刻得到改善,「我認為他(卡尼)的優先事項仍然是抵抗川普。」

中加當前的共同敵人:美國?

過去數十年來,美國與加拿大這兩個鄰國在政治和貿易上都保持緊密的盟友關係。

然而,今年三月,川普以移民及毒品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對加拿大及墨西哥未涵蓋在《美墨加協定》內的商品加徵25%進口關稅,後來推遲一個月實行。隨後加拿大宣布對價值300億加元(超過2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25%報復性關稅。

此後,美國對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國家的鋼鐵和鋁製品徵收25%的關稅,於3月12日生效。

除了加拿大之外,美國亦針對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同時中國亦實施報復性措施,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持續發酵,直到雙方五月在瑞士達成一項協議,川普大幅下降對中國所加徵的關稅。

長期以來,美國是加拿大的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排名第二。

川普開打貿易戰之後,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王鏑今年四月接受《加拿大通訊社》專訪時表示,中方願意與加拿大建立夥伴關係,共同抵制美國的「霸凌」,而兩國亦可以聯合其他國家阻止美國破壞全球規則。

王鏑在訪問中強調,中國是加拿大的機遇,不是加拿大的威脅。

加拿大對華政策對標美國?

王鏑上述表態是回應卡尼在競選期間一場電視辯論中的言論,卡尼當時明確表示,加拿大目前面臨最大的安全威脅來自中國。

「他稱中國是加拿大最大的安全威脅,我認為這讓他不太可能尋求跟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特別是在選舉之後。」全球台灣研究中心(The Global Taiwan Institute)項目經理吳至芳(Adrienne Wu)接受BBC訪問時表示。

渥太華大學社會學暨人類學專業學院教授史國良(Scott Simon)告訴BBC,他認為卡尼的勝選,「基本上是延續自由黨的政策,所以我想我們會看到是特魯多政府政策的延續。」在史國良眼中,加拿大的對華政策不會有太大轉向。 (相關報導: 為何完全不提「中國」?BBC透視賴清德520演說:「安撫美國」成首要任務,「務實台獨」也要轉為「彈性論述」 更多文章

2024年10月,加拿大政府宣佈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徵100%關稅,此舉與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稅率一致,並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和鋁產品加徵25%關稅;作為反制,中國於今年3月對加拿大的菜籽油、油渣餅、豌豆加徵100%關稅;並對水產品、豬肉加徵25%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