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漲成這樣,誰會相信官員口中的「沒有通膨」?

根據一般庶民的生活經驗,價格調漲「開弓沒有回頭箭」,未來物價恐怕易漲難跌。(資料照/顏麟宇)

今年以來萬物飛漲,其實不必等到官方統計出爐,市井小民冷暖自知,無論開門做生意的、出外討生活的,全都大喊吃不消。即便如此,中央銀行、主計總處官員口徑一致,仍然堅稱國內沒有通膨現象,頂多只是物價上漲的力道大了一些

這樣的說詞聽來令人費解,以學術上的定義解釋,必須具備全面性、持續性、顯著性等條件才稱得上通膨,也就是範圍廣、時間長、幅度大。那麼,我們就用這些原則逐一檢視國內物價在此期間的變化。

以全面性來說,日常生活中的「漲聲」此起彼落,尤其民以食為天,光是新聞上查得到的資訊,至少就有王品、瓦城、漢來、晶華、寒舍、福華、欣葉、松屋、牛角、喜來登、麥當勞、肯德基、吉野家、鼎泰豐、胖老爹、林東芳、阿堂鹹粥、清心福全、MoMo壽喜燒、SUBWAY聯袂喊漲,就連統一滿漢大餐、味丹味味一品、維力一度贊也不例外,讓人感嘆泡麵都快吃不起。

當然,物價統計範疇不是只有食品,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最新資料,今年11月368個查價項目中,扣除棗子、櫻桃、荔枝、芒果及桃子等5項本月非屬產季水果,共有289項比起去年同月上漲,權數合計79.5%,另有15項持平、59項下跌。

去年上半年時,上漲項目占比只有六成左右,到了年底升至七成,如今過了一年已經衝上八成,雖然不到「百分之百」的全面性,但也夠嚇人了,畢竟2008年那波通膨也就差不多這個數字,至於根本不在查價項目中的房價更是不在話下,說多了都是淚。

近期國內物價變化。
 

排除基期因素 CPI仍是一路走高

持續性方面,大家都能明白,今年以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屢次突破2%的警戒線,主要是因為去年基期太低,這也是官員經常掛在嘴邊的理由。

如果排除基期因素,觀察消費者物價指數本身,去年1月還在103.28,後來因為疫情衝擊稍有回落,今年1月升至103.08,到了11月更以105.61創下歷史新高,這一年多來的物價「持續」走高殆無疑義。

至於顯著性,每個年代的標準都不一樣,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使得歐美國家隔年通膨率超過10%,台灣甚至衝到現在難以想像的47%;1980年石油危機再現,台灣通膨率將近20%;2008年國際油價直逼150美元天價,當年前三季美國、台灣通膨率都超過4%,最後隨著泡沫破滅才讓漲勢告歇。

而在今時今日,通膨率超過2%就足以讓人緊張兮兮,央行則是緊盯剔除蔬果、能源的核心CPI,今年11月為1.49%,1~11月則是1.28%,目前看來確實還未超越警戒線,但冷冰冰的數字是一回事,民眾能否感同身受就很難說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

根據主計總處調查,今年11月比起去年同月上漲的項目中,有48項漲幅超過10%,35項漲5%~10%,51項漲3%~5%,155項漲0%~3%。 (相關報導: 風評:錢縮水了!莫道通膨不上身 更多文章

觀察今年1~11月,比起去年同期漲幅超過10%者,多是蔬果、食材及汽油、機票;牛肉、巧克力、床和床墊漲逾5%;自行車、女上衣、藝文休閒活動及運動競賽入場券、豬肉、沙發漲逾4%;數位照相機及攝影機、牙膏、牙粉則是漲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