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氣的人都有1個共通點!心理師親授「處理憤怒」的5個練習,別再被情緒綁架了

當你憤怒時,你是如何評價他人的?(示意圖/取自pakutaso)

編按:一種行為,有100種理解的可能,不同的理解,完全會導致當事者不同的心情。大多數在遇到事情時會直接進行自己的解讀,緊接著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反應,這個解讀的過程,就是在「貼標籤」。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吃東西時,總是吃一半、丟一半。」如果你是這位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這樣做,你會怎麼想?你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和反應?你會如何解讀孩子的這個行為?關於這個行為,有太多解讀的可能性,比如:

你這樣吃太浪費了。我好生氣啊!

你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扔了,簡直是太任性了。好生氣啊!

我這麼辛苦地為你做飯,你卻隨便就扔掉,這是對我辛苦的不尊重。好生氣啊!

喜歡的就吃、不喜歡的就不吃,我的孩子好有主見呀。開心!

邊吃邊扔,這飯是有多難吃啊。這麼難吃還得忍著吃,真是太難為你了。心疼!

小孩子玩玩具,就是邊玩邊丟的。這樣扔飯,是把飯當成玩具了吧,小孩子可真會玩啊。有趣!

……

孩子吃飯的這個行為有不下一百種理解。不同的理解,完全會導致當事者不同的心情。即使同樣是生氣,原因也可能完全不一樣。那麼,哪一種理解才是對的呢?孩子之所以這麼做,真實的原因是怎樣的呢?

其實這些理解都是對的,並不衝突。在沒有與當事人溝通、核對之前,一切都只是自己的猜想。大多數媽媽在看到孩子吃飯的這個行為後,會直接進行自己的解讀,緊接著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反應,比如生氣。

所以讓一個人生氣的,並非他人做了什麼,而是我們如何理解他人的行為。這個解讀的過程,就是在「貼標籤」。

什麼是「貼標籤」?

他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這都是一些外在刺激。這些刺激被你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膚等感覺器官所感受到,這時,他人的行為就對你產生影響。但這些刺激本身不足以導致人憤怒,得經過中樞神經系統傳輸到大腦,然後大腦完成一個判斷,給他人的行為做一個命名。經由大腦對這個命名的理解,你對他人的憤怒就開始了。

因此,「貼標籤」也叫做「命名」、「評價」。這個過程是非常快速的。快速到你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判斷,就根據這個判斷做出了反應。

比如:孩子放學一回到家就開始玩,直到晚上八點仍然在看電視,完全沒有去做作業的想法。這時,對於這個畫面,你的大腦自動地對「孩子看電視」的行為貼的標籤是什麼呢?

有人貼了「懶惰」、「不上進」、「不認真」等標籤,當這個孩子被貼上這些標籤時,他們很自然地覺得他很糟糕,這時他們的憤怒就被啟動了。有人則貼上「會放鬆」、「會念書,也會休息」等標籤,覺得孩子很懂得照顧自己,這時他們為孩子感到欣慰。

再比如:老公回家之後便躺在沙發上,不做家事、不帶孩子,也不願意跟你多說幾句話,就只是拿著手機玩電動。看到這個畫面,你會貼什麼標籤呢?

有的妻子貼上「不顧家」、「不負責任」、「不愛我」等標籤,這時她們就對先生啟動憤怒。也有的妻子貼上「他工作累了」、「他為了家,付出了太多」等標籤,這時她們會選擇體諒丈夫的不易。 (相關報導: 別把時間浪費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過來人用一個簡單方法,3秒就能壓下情緒恢復理性 更多文章

貼標籤,完全是你根據自身的內在經驗和理解去加工外在事物的過程。這份理解,決定了接下來你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因此,思考憤怒,首先是要找到標籤。而思考標籤,其實就是找出:當你憤怒時,你是如何評價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