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三大科學園區在2021年產值上看4兆元,並持續擴廠,而甫通過環評的高雄楠梓產業園區儼然是個準科學園區,將與周邊的工廠將形成台灣另一個半導體產業鏈。只是過去40年以來的科學園區的發展,已為地方帶來高房價、環境污染、基礎設施規畫不足與都市紋理遭到破壞等四大問題,未來擴增與新設的科學園區如何避免?
2022年4月12日上午,高雄的天空灰濛濛一片,擁有興達、大林兩大火力發電廠,又有台塑、中油、中鋼等高污染產業,高雄市連年都是台灣空污最嚴重的縣市。在這天,高雄市政府環保局當上午召開的環評大會通過楠梓產業園區開發案,台積電兩座工廠取得建照進駐高雄煉油廠舊廠區(五輕),被認為是產業轉型的重要一步。
從高鐵站往環保局的30分鐘車程,沿路都是房屋廣告,北高雄一帶隨著路竹科學園區啟用、橋頭科學園區通過環評、台積電宣布進駐將由2015年底停工的高雄煉油廠轉型成的楠梓產業園區,高雄在地的半導體產業鏈越來越完整,被視為城市進步發展的象徵,周邊房價與建案買氣水漲船高。「每坪多了10萬元!」不少高雄在地人都有同樣的觀察。
位於楠梓的高雄煉油廠,也就是俗稱的五輕,部分已規劃為楠梓產業園區,成為台積電高雄廠的預定地。(李佳穎攝)
台積電來了,台南、高雄居民開心嗎?
「台積電已經成為台南、高雄人經常聊天的話題,對市民來說是很光榮的事情!」家住北高雄的成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王毓正分享,但他也擔心,企業稅繳中央,在地民眾還沒等到高薪工作、攤販餐館還沒盼到消費人口,就紛紛感受到房價上漲,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從分配正義的角度來看,大有問題!」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自新竹科學園區(竹科)在1980年宣布成立以來,台南科學園區(南科)也在1995年決議設置,緊接著是台中科學園區(中科)在2002年核定,成為台灣三大半導體產業聚落,在2021年產值總計上看4兆元,但所在地區卻陸續面臨高房價、環境污染、基礎設施規畫不足與都市紋理遭到破壞等四大問題。
【現象1】房價飆漲:台南漲幅全國第一,青年返鄉安居壓力沉重
先來看民眾最有感的高房價問題。台積電即將進駐的楠梓產業園區是「南部半導體S廊帶」的樞紐,向南連結高雄的大社、仁武、大寮、林園與小港工業區,往北則一路串接了路竹、橋頭與台南科學園區。跨越二仁溪,溯源到S廊帶的起點台南,曾文溪以北的佳里到二仁溪河畔的歸仁,到處都能看到以南科為名的建案,就連南科內部商場與美食街的牆壁與柱子上都貼滿了房屋廣告。
南科大廠大舉徵人,催生南漂與返鄉人潮,造成南科周邊的房價突飛猛進,到處都能看到以南科為名的建案。(顏麟宇攝)
根據內政部最新公布的都市地區地價指數,若2018年3月底的地價為100,台南市在2021年9月底已經成長到107.69,是全台灣成長幅度最高的縣市。從行政區來看,南科所在的善化區、周邊的永康區與新市區的都市地價指數是118.25、116.89與113.01,囊括全台前3名。而房仲業者台灣房屋根據實價登錄統計,南科周邊的新市市區與善化LM特區,房價分別上漲了29%與28.1%。
(相關報導:
榮光的代價-6》蜜糖或毒藥:台灣還需要更多、更大的台積電嗎?
|
更多文章
)
南科周邊的房價突飛猛進,台積電在2017年宣布在南科新設先進製程三奈米廠與五奈米廠是關鍵轉捩點。台積電2010年在中科設置15廠之後,2016年將16廠選擇蓋在南京,編號18又落腳台灣,並選定在南科,適逢中美貿易戰與新冠肺炎疫情帶動半導體與光電業發展,南科大廠台積電、聯電、群創都大舉徵人,催生南漂與返鄉人潮,網路上的南科租屋社團,每天都有工程師在找房。
走進善化LM特區,一整片都是外觀新穎的透天厝,高樓大廈從中竄出,便利商店等待掛牌點燈,還有大面積的建地正在施工,不時還有跑車呼嘯而過,揚塵與廢氣都加成了南部春季的空污。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吳仁邦觀察,光是永康區同時就有超過20個建案在動工,一棟40坪的透天厝要價2000萬至3000萬元。
不只是南科,中科后里園區附近也孵出飆破千萬元的透天厝。后里區公館里里長馮詠淮表示,晶圓大廠台灣美光進駐后里後,短短幾年就擴增5個廠房,而後友達、鴻海都陸續擴廠,帶動當地房價;不過5年前,后里使用坪數20多坪的透天厝只要約7、800萬元就能買到,但現在沒有1000萬元根本買不起,蛋黃區甚至喊到1500萬元,翻漲了1倍。
時代力量台南市永康區市議員林易瑩就指出,內政部每一季都會公布住宅價格季指數,以2016年平均為100,台南在去年(2021)第四季已經飆到129.68,居全國之冠,連續好幾季、好幾年的漲幅都是全國第一,代表台南的房價正以驚人的速度飛快成長,「北漂年輕人在北部買不起房,返鄉又面臨高漲的房價,造成年輕世代的買房負擔。」
空屋率高,台南高房價是投資而非居住的結果
另外,林易瑩卻發現,台南的人口數在2018年就呈現負成長,即使南科擴廠也沒有拉抬生育率與人口移入總數,在六都當中房價漲幅全國第一,空屋率達到13.8%,也是全國最高,顯示台南房價逐年攀升主要是投資而非居住的結果,在過去沒有囤房稅的狀況下,成為投機客的囤房天堂,期待市議會在2021年底通過3戶以上加徵囤房稅的條款可以發揮效果。
台南房價逐年攀升恐怕是投資而非居住的結果,在過去沒有囤房稅的狀況下,成為投機客的囤房天堂。(顏麟宇攝)
鄰近南科的安南區、善化區、新市區與永康區都是台南少數人口正成長的行政區,翻閱財政部的綜合所得稅資料,歷年所得中位數最高的前10個村里都散落在新竹縣市竹科周邊,直到2017年,南科旁邊的善化區蓮潭里以168.7萬闖入第7名,至今仍保持在前10名之列,是其中唯一不在新竹縣市的村里。在2018年報稅前一個月,蓮潭里因人口太多才從善化區小新里分割出來。
蓮潭里因南科新貴入住而被稱為「台積村」,2014年從新竹市東區新莊里分割出來的關新里也因鄰近竹科,所得中位數連年居冠,而有「天下第一里」的稱號,第二名則連年由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奪得。高收入推高了房價,根據台灣房屋統計,新竹市東區與新竹縣竹北市兩地在2012年時房價每坪約17.24萬與18.8萬元,到了2021年則分別漲到了29.9萬與27.6萬元。
竹科周邊近年甚至因為土地不夠,還出現建案「缺貨風潮」,《住展雜誌》統計,新竹縣市2019年第三季建案量高達290案,至2021年第三季只剩下183案。一名新竹市黃姓青年說,竹市東區「關埔重劃區」與竹北「四大重劃區」因學區好、生活機能方便,深受竹科人喜愛,近幾年建案量少,一坪喊到超過40萬元,就連科技業從業人員都不一定買得起。
(相關報導:
榮光的代價-6》蜜糖或毒藥:台灣還需要更多、更大的台積電嗎?
|
更多文章
)
【現象2】環境污染:竹科半導體廠商違規紀錄排第一,知名大廠也被裁罰
廠商與就業人口流入堆高了房價,同時也造成了環境負擔。新竹市在2000年就曾爆發香山綠牡蠣事件,當時香山牡蠣被發現含銅量超過世界平均值40倍,還被稱為「科技綠蚵」。竹科20年來仍屹立不搖,但新竹漁民卻遭殃,現在附近養蚵人家只剩下10幾戶。一位香山居民回憶此件事就感嘆:「本來新竹牡蠣很有名的!但現在已不能再養了。」
香山綠牡蠣事件爆發後,當地目前已規劃為國家級香山濕地保護區,魚蟹數量豐富,還是候鳥南遷避冬的第一站。不過,清華大學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教授楊樹森長期帶領學生監測當地土壤變化發現,半導體業重要材料鎵(Ga)、銦(In)兩者數值在近幾年飆高,但是否影響香山一代的生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對此,竹科管理局環安組副組長殷志鴻表示,竹科針對放流水有訂定《科學園區污水處理及下水道使用管理辦法》,廠商必須先自行處理廢水,流入竹科污水處理廠後也會再行處理。而竹科在污水廠放流口、上下游都設有監測點,鎵(Ga)、銦(In)一直都遠低於國家放流水標準值,若香山一代重金屬數值飆高,應是其他工業區排放量所造成的結果。
竹科管理局指出,竹科針對放流水有訂定管理辦法,廠商必須先自行處理廢水,流入竹科污水處理廠後也會再行處理。圖為竹科污水處理廠放流口,新竹市客雅溪。(顏麟宇攝)
儘管目前沒有任何明確數據指出竹科工廠所排放的污染物影響周邊環境生態與居民生活環境,但是違反環保法規卻是不爭的事實。竹科半導體廠商的違規紀錄在三大科學園區當中排名第一,以台灣光罩違規8次最多,知名大廠台積電、環球晶、南茂、旺宏、頎邦與世界先進等公司都曾被裁罰,違規項目囊括空污、水污與廢棄物污染。
煙囪冒黑煙、河川沿線水稻不結穗,中科污染陰影揮之不去
無獨有偶,中科污染疑慮也隨著進駐廠商增加而浮現。國內半導體龍頭台積電2010年進駐設置晶圓15A廠與封測廠,2015年中科於大肚山彈藥庫原址擴廠。台積電高層2021年也正式拜會台中市長盧秀燕,證實該公司預計今(2022)年買下鄰近台中園區面積近100公頃的興農高爾夫球場,做為台積電建造最新二奈米晶圓廠的基地。
半導體廠的煙囪、排水、廢棄物,都讓居民心生疑慮。圖為台積電。(蔡親傑攝)
不過,長期追蹤中科污染問題的環保醫師張豐年指出,除了肉眼可以看到的巨型煙囪不斷冒出黑煙,早期中科台中園區放流水排入灌排兩用之林厝排水系統後再排進筏子溪,沿線農田水稻不結穗,病蟲害明顯增加。東海大學環工系教授張鎮南也曾測得中科排放氣體的重金屬超標,逢甲大學水保系教授許少華的研究也證實,筏子溪最主要的污染來源就是中科台中園區。
7、8年前,中科管理局終於同意以專管將園區放流水轉排至臨海烏溪下游,只是河灘地的農作與出海口沿海漁業,恐怕成為新的受災戶。《新新聞》記者親自前往勘查中科台中園區林厝排水系統周邊環境時發現,放流水出水口雖已遷走多年,至今仍有不少農地處在休耕狀態,甚至放上「優質農地出售」的牌子求售,當地土壤復原狀況也不得而知。
中科的放流水一直是居民關注焦點,逢甲大學水保系教授許少華的研究也證實,筏子溪最主要的污染來源就是中科台中園區。示意圖。(蔡親傑攝)
環境污染是落後指標,往往要等到設廠營運後才會被發現。馮詠淮表示,后里園區在2005年設立時,由於中科一再保證由無污染的高科技產業進駐,居民以為可以帶動地方繁榮而保持樂觀態度;直到親眼看到園區上百支煙囪矗立,才發現情況不對,在七星基地設立時,爆發激烈抵抗,並衍生出後來與環保署對簿公堂,一階環評遭法院判決無效的爭議。
(相關報導:
榮光的代價-6》蜜糖或毒藥:台灣還需要更多、更大的台積電嗎?
|
更多文章
)
馮詠淮回憶,當時后里居民自救會與環保署打了2年官司,最後雖然取得環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勝利,七星基地卻已經開始營運,時任行政院長吳敦義只好作出「停工不停產」的指示,並要求續做二階環評,最後居民也只能無奈同意和環保署和解。不論是政府在2006年興建七星基地,或是台積電在2015年於中科園區擴廠,在地環保人士都曾發起遊行抗議,最終都功虧一簣。
台中市區儼然已成為半導體大廠盤踞的科學園區重鎮,帶來龐大的商機與就業機會,污染風險恐怕也會同步擴大,但對當地居民來說,感受卻似乎並不強烈。大雅區秀山里吳姓麥農表示:「擔心污染增加的問題是還好,因為進駐科學園區的都是些高科技產業,應該都比較乾淨,我們這些小老百很無感啦!」
張豐年表示,早期中科污水處理場出水口旁還曾豎立電子看板,隨時反映放流水的酸鹼度、重金屬含量等監測數值,他也曾數度直擊多項數值超標,但還來不及通報地方環保局,看板上的數值又會跳回正常。細究中科半導體廠商的違規記錄,近10年並沒有水污染案件,只有台積電、美光與矽品3間廠商因違反《空氣污染防制法》總計裁罰了50萬元,又以美光遭罰了30萬元最多。
偌大的中科台中園區如今巨型煙囪林立,幾乎24小時都冒著煙,一遇陰濕天氣,煙囪冒出的黑煙格外明顯。曾經山明水秀的后里,如今北有后里園區、南有七星基地,再加上更早進駐當地、被后里人稱為三大污染源的豐興鋼鐵廠、正隆紙廠及后里垃圾掩埋場(焚化爐),每一處都有日夜排放黑煙的煙囪,其中后里焚化爐的巨型煙囪還以「旋轉木馬」彩繪包裝,徒增諷刺。
南科台積電綠電需求大,地方憂光電開發影響生態環境
相較於竹科周邊的香山傳出環境公害、中科園區開發引發訴訟爭議,南科素有「綠色園區」的美名。王毓正也認為,比起台南當地由市政府管轄的產業園區由舊有工業聚落形成,南科採取事後招商審查,另有環保團體在近年的環評會議中發聲,環境爭議較少。近10年來,南科半導體業者僅有台積電與聯亞光電兩間公司分別違反了《空氣污染防制法》與《廢棄物清理法》。
最常見的污染暴露途徑就是煙囪管道與放流水;一旦具有污染物質的放流水排入溪流,可能透過河床孔隙滲入地下水層,進而造成鄰近地下水污染,還有可能經由人為取水澆灌的過程,進一步污染農田。近期正在進行環評的南科三期開發計畫,園區放流水將排放到大洲排水再進入鹽水溪,雖原放流口下游没有農業灌溉取水口,但時代力量黨主席、不分區立委陳椒華就認為,科學園區的放流水應架設專管排放到遠離出海口的海洋。
另外,台積電2018年在南科擴廠時,環保團體即催生台積電承諾使用20%的綠電,而後台積電則加入RE100,承諾在2050年使用100%再生能源。吳仁邦就擔心,台南市目前一年發出超過22億度的綠電,遠遠低於未來台積電100%的需求,而台南市擁有全台最多的農地,經濟部也在這裡劃設了近2000公頃的漁電共生先行區,擔心大規模的光電開發將影響生態環境。
(相關報導:
榮光的代價-6》蜜糖或毒藥:台灣還需要更多、更大的台積電嗎?
|
更多文章
)
經濟部在台南劃設了近2000公頃的漁電共生先行區,但也有人擔心大規模的光電開發將影響生態環境。圖為南科風之谷水面型太陽能發電站。(顏麟宇攝)
【現象3】基礎設施不足:學校太少、醫院太遠,上班天天塞車
科學園區不僅和居民爭奪乾淨的空氣、水與土地,大量湧入的就業與居住人口,不但上班擠在壅塞的道路、下班後忙著幫小孩找學校,平時還得擔心醫院太遠、社區要新建焚化爐,處處都凸顯園區周邊地區的生活機能與基礎設施規畫不足。已經發展超過40年的竹科首當其衝,甚至引發縣市合併的討論,竹科媽媽黃敏甄就說:「不要看我們在科技業光鮮亮麗,事實在這裡生活壓力很大!」
《新新聞》記者就直擊,上午7時通往竹科的慈雲路以及附近的埔頂路、光復路都堵得水泄不通,更出現台北橋才有的「機車瀑布」。「新竹人早上8、9時不敢開車出門,10分鐘路程可以塞半小時,雨天更不敢出門!」在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任教的莊雅仲還為此搬家,就是為了要避開竹科上班車潮。
但不論是新竹市曾推出的「免費接駁車」,或是新竹縣市合作的「大新竹運輸走廊計畫」,透過共同控制智慧號誌以利管理車流,似乎都沒有太大成效。「竹科人都愛開車上班!」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校教授蘇昭銘分析,進入竹科的光復路與寶山路,道路已很難拓寬,導入捷運、快捷等公共運輸工具才有可能解決。
塞在路上的,不只是趕著打卡上班的竹科工程師,還有被竹科媽媽載送跨學區就讀的學童。竹科附近的關埔國小每屆學生只容納350人,但學區裡每年都有約500名新生要入學,學校根本不夠用,竹科家長每天接送小孩上學再進入園區上班,前前後後要花上1小時。因此,一群飽受塞車之苦的竹科媽媽還在網路上組成「新竹市護苗協會」,要求新竹市政府正視孩子們就近上學的權利。
上班尖峰時間,竹科的通勤道路常因堵車而動彈不得。(顏麟宇攝)
視角轉到台南,南科實中國中部每年招收240名新生,總是吸引超過500人報名,中籤率不到一半;而台南市公共幼兒園平均中籤率8成,但善化區公幼中籤率僅有3成5,南科周邊原本只有小新國小、善化國中兩間學校,從幼兒園到國中都明顯不足,不少家長只好將小孩送往舊市區就讀。直到今年初,台南市長黃偉哲才宣布爭取到中央補助新建國中小,每屆增加150個名額,預計3年後完工。
民進黨台南市善化區市議員林志展表示,南科周邊不僅學校不足,也沒有大型醫院,鄰近的安南醫院、麻豆新樓醫院、永康與柳營奇美醫院,車程都超過30分鐘,南科未來還有第三期的開發計畫,將有更多人口湧入,要求台南市政府在教育、醫療、環境等議題都必須盡快因應。所幸南科在規劃初期就採取浮動分區規畫,待發展到一定程度才陸續開發,預留的學校與醫療用地,也可支援衍生的生活需求。
南科周邊原本只有小新國小、善化國中兩間學校,從幼兒園到國中都明顯不足。(顏麟宇攝)
民生垃圾與事業廢棄物暴增,焚化爐不夠用
因為,新竹市就是前車之鑑。大新竹地區就只有1座位於新竹市的焚化爐,近幾年因為設備老舊,替新竹縣代燒的垃圾從每天120噸降為100噸,但新竹縣市人口成長快速,工廠不斷擴增,民生與事業廢棄物垃圾暴漲,新竹縣面臨垃圾無處燒的窘境,因此新竹縣長楊文科規劃在竹北市拔子窟地區興建焚化爐」,預計在2023年底營運,卻引發周邊居民反彈。
焚化爐所在地的竹北市大義里里長曾台安說,焚化爐下風處為北部最大的烏魚養殖區域,兩者距離大約500公尺以內,日後焚化爐落塵恐怕污染烏魚田。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鍾淑姬指出,每個縣市都要焚燒垃圾,但焚化爐的煙囪設計、後續灰渣的處理技術都必須要跟上國際,否則將會危害周邊環境。
(相關報導:
榮光的代價-6》蜜糖或毒藥:台灣還需要更多、更大的台積電嗎?
|
更多文章
)
南科最北側的台積電18廠正漏夜施工,南科三期刻正環評,高雄楠梓產業園區則將進行開發,半導體產業在台中、台南與高雄開枝散葉。張豐年認為,對一般民眾來說,科學園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可能衍生的污染暴露與環境外部成本則是落後指標,往往要若干年甚至數十年後,民眾可能才會驚覺大事不妙。
對一般民眾來說,科學園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對可能衍生的污染暴露與環境外部成本,則往往要若干年甚至數十年後,可能才會驚覺大事不妙。圖為台積電在南科施工中的廠房。(顏麟宇攝)
高雄市經發局長廖泰翔表示,市政府、台積電與在地團體已經達成規劃生態公園的共識,也會在後續的土地整治與環境保護過程中成立監督小組;適逢環保署正在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制定碳定價與碳排放的規則,經發局也在研擬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政策規範,由台積電、日月光與中鋼等指標性企業帶動配合。
面對即將到來的移入人潮與車潮,廖泰翔說,楠梓產業園區周邊就有3個捷運站,公共運輸設施完善,配合道路拓寬就能容納更多車流量;都發局也成立「企業安家平台」,替具有200戶以上員工安家需求的產業媒合房地,興建宿舍,而財政局也針對非自住房屋訂定差別稅率,也就是俗稱的「囤房稅」,都是為了要減緩租金與房價波動。
楠梓產業園區周邊有3個捷運站,比起其他科學園區更具有公共運輸規劃。(李佳穎攝)
【現象4】文化風貌改變:竹科40年,農地消失了,客家傳統夾縫求生
40年的時間像是一面鏡子,土地上浮現的是竹科、中科與南科正面臨的高房價、環境污染與基礎設施規畫不足難題,取代舊有的都市紋理,也改變地方文化風貌。
科學園區進駐以來,新竹鄉差距日益擴大。清大社會所教授李丁讚說,竹科形成強大的磁吸效應,將人口聚集在市區與竹北,新竹原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農業聚落,居民互動緊密,但在竹科落腳後卻被迫改變;而新竹其他鄉鎮市區也愈來愈沒落,芎林的偏鄉學校甚至快招不到學生。
璞玉自救會副會長陳義旭痛述,過去新竹縣一片綠油油,至今卻分次徵收了縣政一、二、三期,還有台科大校地和高鐵特定區,曾經引發地方抗爭,目前還有全名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台知園區)開發案的「璞玉計畫」躺在內政部,徵收247公頃被認為是在炒地皮。在新竹璞玉種出冠軍米的農民田守喜就感慨:「如果農地再流失下去,台灣真的會有糧食危機!」
在新竹璞玉種出冠軍米的農民田守喜感慨:「如果農地再流失下去,台灣真的會有糧食危機!」(顏麟宇攝)
新竹原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縣市,在科學園區進駐40年以來,舊有傳統文化被迫改變中。莊雅仲說,新竹本來有許多客家伯公廟,但歷經都市計畫,原有的伯公廟被拆遷,甚至好幾個伯公廟拆掉後集合在一個廟裡祭拜;原來的居民遷移後,到新的廟宇祭拜,但新移民也有可能會來廟裡拜拜,融合成一個新的宗教信仰模式。
竹北在清代就有的客家村落傳統建築「新瓦屋」,現在已是大樓林立,成為房市熱區。但在一片林立大樓中,有座水泥、紅磚建築而成的古厝佇立於此,莊雅仲說,新瓦屋在1990年雖被納入高鐵特定區,但經地方團體爭取後由客委會成立「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而原本竹北六家知名的花鼓隊,雖因土地徵收後慢慢流失,但也透過新瓦屋的空間開設課程,讓文化得以延續。所幸,只要都市紋理尚未被怪手全然推除,傳統文化便能在發展的虛隙間被保存。
「政府不是只要打成科學園區就好,還要考量到市民的居住環境。」研究竹科發展的莊雅仲提醒,新竹市早期被開發為科學園區後,沒有相關都市計畫、交通建設等配套措施,也無法保存當地文化,留下現在諸多問題,其他科學園區在開發前必須以此為鑑,才能打造宜居的生活環境。
(相關報導:
榮光的代價-6》蜜糖或毒藥:台灣還需要更多、更大的台積電嗎?
|
更多文章
)
誠然,遍地開花的科學園區經濟利益或許誘人,但其對地方環境與人文社會的衝擊已逐漸浮現,政府主其事者若未正視並予以解決,讓產業政策的隱形成本由全民承擔,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