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歐峰會的虛實與對地緣政治的影響

中歐高峰會上場,但很難有突破。圖為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美聯社)

中歐峰會本周上場,擺出的議題中,有實有虛、有軟有硬,而中歐關係的發展與變化,都會影響著地緣政治角力,因此外界高度關注這回疫情後首次的線下峰會,但現實情勢下,中歐各有其堅持與限制因素,雙方關係短期不易看到能有什麼改變。

本周歐盟主委與歐洲理事會主席訪問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強等會晤,歐盟最關切的議題首推俄烏戰爭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其次是雙方貿易失衡問題,其它還有新疆、香港的人權問題等。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開場白中就對習近平說,「結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至關重要」,及中歐必須解決貿易上的「明顯不平衡和差異」。

可以確定這是不會有結果與改變的議題,甚至中方的反應、說詞也可預測。在地緣政治的爭鋒上,俄烏戰爭的直接利害相關人當然是歐盟,歐盟最切身又重要的地緣政治利益,就是中國也參與抵制、制裁俄國,讓俄國從烏克蘭敗退;最不濟也要讓中國不再支持俄國,因為從中俄貿易金額的大幅成長,看得出中國已是俄國的經濟生命線。

但除了歐盟外另一個最大的利益相關者是美國,而且是獲利最大者。美國藉著對烏克蘭的強力支持、持續支援烏克蘭對抗俄國需要的武器彈藥,拖住也消耗其主要的對手俄羅斯的國力,不少人預測經此一役,西方全力的經濟制裁與封鎖,俄國未來頂多只能是一個「中等強國」了;與此同時,也讓歐洲對美國的依賴更深,同時也收割經濟利益(例如對歐洲出口能源「價量齊揚」)。

只是對中國而言,其地緣政治利益與西方背道而馳;在中美已處於競爭、甚至翻臉的情勢下,俄羅斯倒下去,讓美國能騰出全部力量對付中國,當然不符合中方利益。對中方而言,讓俄國挺住、繼續消耗美國與西方的資源與力量,降低其對付中國的力量,才是利益所在。而且,美國在全球支援越多戰場越符合中方利益,以巴事件後,已有專家指美國如果同時支援2場戰爭(俄烏與以巴),將再無力對付中國。而對中方而言,世紀初美國陷入阿富汗、伊拉克2場戰爭,為中國的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應該是記憶猶新吧。

因此,歐盟最是關切的俄烏戰爭問題,註定是不會有歐盟期待的答案;中國固然非常小心的「不踩紅線」、不會公然支援俄國軍事武器,但要求或期待中國跟歐美採相同立場、對俄施壓結束戰爭、讓俄軍撤軍,那就不必了。中方直接對歐說「俄羅斯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普京「根據他自己的利益和國家安全做決定」;換句話說,這檔事中國「管不了也不想管」,這是外交上少見的坦誠、連虛偽的外交詞令都省下來。

其實,只要非常簡單的問一個問題就好了:中國如果依照歐盟要求作,能得到什麼利益嗎?或說得更白,中國如果協助西方對付俄國,美國就會解除所有對中的制裁、封鎖嗎?當然不會。因此,中國也不會傻到損害本身利益、成就歐美利益。 (相關報導: 中歐峰會登場!習近平:反對製造「新冷戰」,盼歐盟奉行自主對中政策 更多文章

如果說俄烏戰爭問題是一個有實(關乎利益)又有虛(註定無解)的問題,那經貿問題就是紮紮實實的實際利益問題了,而且,這也是讓歐盟與中國彼此對另一方有需求的主因。歐洲經濟虛弱,沒有跟中國翻臉對抗的本錢,中國經濟同樣走弱更兼有美國的持續打壓,歐洲市場當然不可棄。所以無論在意識型態、地緣政治利益上中歐存在著歧異,但為了經濟利益,關係還是要維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