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三峽區昨(19)日發生一起令人震驚的校園前重大車禍,78歲余姓老翁開車行經北大國小周邊時,突然高速衝向放學人潮,釀成3死12傷,其中包括兩名年僅12歲的三峽國中女學生與一位接送孩子的家長,警方已將余男拘提偵辦,而事故背後的駕駛行為動機也引發社會對「路怒症」的高度關注,民眾更起底指出,余男5年前就曾因操作失控撞壞社區花圃,疑似有長期駕駛衝動失控紀錄,甚至被直指「可能是路怒慣犯」。
路怒症是什麼?台灣真的不罕見?
根據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李嘉富說法,所謂「路怒症」並非單純的壞脾氣,而是一種醫學診斷上的間歇性暴怒症(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這類患者在駕車或面對日常小事時,可能因微不足道的刺激,就產生極端的攻擊衝動,表現為怒罵、威脅甚至肢體攻擊,李醫師指出,台灣這類症狀的盛行率超過3%,意味著每百人中就有超過3人可能患有此症,卻多未被正式診斷與治療。
爆發型情緒障礙怎麼治?什麼情況該求助?
醫學研究指出,間歇性暴怒症可能與大腦杏仁核過度活躍、前額葉控制力弱化,或賀爾蒙調節異常有關,患者常在情緒爆發後產生短暫的快感,但事後多會陷入自責甚至懊悔,李嘉富建議,若一年內有三次以上嚴重情緒失控行為,或一週內超過兩次暴怒情緒且持續三個月,應盡速就醫。治療方式通常結合藥物(如血清素調節劑)與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與情緒管理訓練。
台灣交通釀死實際數據
行人死亡人數激增:
1.2024年第一季,行人交通事故死亡數較去年同期上升 15.5%。
2.2024年前五個月(1–5 月)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 1,193 人,較去年同期減少 8.9%(減少 116 人),但同期行人死亡達 160 人,比去年同期上升 2.6%。
3.第一季事故概況:2024年第1季全台共發生 97,436 起事故,造成 772 人死亡,其中行人佔 119 人(增幅 15.5%),多與未禮讓行人有關。
連外國網友都熱烈討論台灣交通問題:
在Reddit上,有不少網友指出台灣道路隨意停車、騎樓被機車佔用、人車混流、交通設施不完備等問題,並提及「如果你覺得台灣沒路怒,那是你沒真正開過車」,有用戶提到:「You don’t realise how bad it is until you leave… I’m shocked that I can just walk around and cross streets without … worrying about my safety.」
與鄰近國家的比較

台灣交通與路怒問題值得反思的是…?
(相關報導: 三峽車禍遺屬恐領嘸「補償金」?肇事調查這項認定是關鍵 | 更多文章 )
嚴重程度
台灣的交通安全狀況與亞洲其他已開發地區(例如日本、香港、英國)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無論死亡率或民眾感受,台灣都普遍被認為路況混亂、道路規劃與執法不足,且路怒氛圍濃厚。周邊比較
與日本、香港等國家相比,台灣的死亡率高出數倍;但與中國相比,仍略為低一些,美國的路怒行為雖普遍,但多含激烈對抗,與台灣的交通亂象具不同脈絡。未來展望
政府持續推動提升行人安全設施、執法強度與道路規劃,但需更有效整合這些措施。相較於鄰近國家的交通安全文化,台灣仍有很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