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蕭爾茨14日至16日參訪中國,在整整三天的時間內,他訪問重慶和上海的德國企業,然後前往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強會晤。這是蕭爾茨自2021年底上任以來第二次訪問中國。
獨立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歐中關係分析師巴爾金(Noah Barkin)在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發表專文指出,本次蕭爾茨(Olaf Scholz)出訪正值歐盟與中國關係陷入對峙之際,蕭爾茨是否會向中國官方表達歐洲對不公平貿易的嚴重擔憂,還是會試圖淡化緊張局勢?他的行為將表明歐洲在中國問題上的團結程度。

根據中媒報導,習近平16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與蕭爾茨會晤時,指出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中德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互嵌,中德之間沒有根本利益衝突,彼此不構成安全威脅。
習近平提到,無論是機械製造、汽車等傳統領域,還是綠色轉型等新興領域,兩國都有合作共贏的潛力。他還似乎特地回應歐盟對中國商品的抱怨,宣稱「中國出口電動汽車等產品,豐富全球供給、緩解通膨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轉型做出巨大貢獻」。他並稱,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希望德方為中國企業赴德發展提供公平、透明、開放、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根據《德國之聲》(DW)的報導,隨同蕭爾茨的德國訪問團對總理與習近平的會晤僅表示「很好」。蕭爾茨此行旨在促進德國商業利益,同時對歐洲有關貿易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發出警告。他在15日參訪上海期間表示,中德之間的競爭需要公平,並警告中國領導層不要在汽車產業採取保護主義立場。

近期德中關係、歐中關係發生了什麼?
根據巴爾金的分析,多年來,相較於美國,歐盟對中國的態度較為溫和,但現在歐洲也開始擔心大量廉價中國產品湧入可能會扼殺本土產業。在短短幾個月內,歐盟針對中國對本國產品提供補貼的行為發起了四項調查。柏林對北京的政策也已變得強硬。去年7月,蕭爾茨政府發表首份「中國戰略」,目標是在關鍵領域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呼應了歐盟對中國「去風險化」的路線。
不過針對中國,蕭爾茨本人仍保持謹慎,部分原因是擔心北京可能會對少數大型德國企業進行報復。去年,德國經濟出現萎縮,凸顯了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依賴。與此同時,德國企業一直在積極推動進入中國市場,但也抱怨它們所面臨的不公平競爭。
蕭爾茨面臨的壓力源自於德國經濟疲軟,以及他的烏克蘭政策無法滿足鷹派和鴿派的期望。加上,川普(Donald Trump)有可能重返美國白宮,並導致歐美跨大西洋關係出現變動,蕭爾茨可能希望避免與北京開啟新的對抗。同時,在中國經濟面臨房地產危機、美國技術限制加劇之際,習近平希望透過此次會晤發出一個訊號,表明中國和德國仍致力於共同合作。 (相關報導: 北約防衛學院:兩岸衝突若波及夏威夷,北約恐被捲入台海戰爭 | 更多文章 )

德中之間的可能分歧
蕭爾茨本次訪中的另一個主要議程是,表達對中國支持俄羅斯軍事行動的擔憂。歐洲擔憂北京正跨越西方的底線,向莫斯科提供對其軍事行動極為重要的產品和技術援助。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上週訪中期間也發出警告,表示對俄羅斯戰爭提供物資支持的中國企業將面臨「嚴厲」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