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外送真的很不要命,三不五時就闖紅燈。」「為了錢搶快不值得。」「一堆亂騎,為了幾十元賣命的。」
這些是網路上對於外送員的一些評論,從中可以發現,在大眾的印象中,外送員有著搶快及道路危險份子的形象。然而,外送員發生事故,真的都是外送員的錯嗎?他們都是為了賺錢搶快,因而導致車禍嗎?
事實上,跟外送員有關的車禍案件,不一定都是外送員的錯。根據審計部110年度的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全台超過15萬名的外送員,在2021年涉入的交通事故有1萬1799件,當中百分之43以外送員為主要肇事者,可是有百分之57以他人為主要肇事者。顯示有過半以上的交通事故,是由他人引起的,而非外送員主動造成。
很小心還是發生車禍
受訪者小柯就曾出過兩次車禍,他告訴我這兩次都是別人引起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2018年除夕夜,小柯只差五分鐘就可以下班,跟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可是他卻被一台計程車撞個正著。當時小柯沒有趕時間,他才剛送完一張單,正準備騎車回家。那天的道路相當壅塞卻異常靜默,沒有人發出難耐的催促聲。小柯隨著這股靜謐祥和的氣氛,以20公里的時速,緩慢騎行在車陣之中。不過,就在小柯行駛到家裡附近的路口時,意外突然降臨,一聲巨響劃破了寧靜,一台右轉的計程車撞上了他,發出「碰!」的巨大聲響。幸而小柯人沒事,他在撞擊前的零點幾秒,本能地棄車彈開,只受到輕微擦傷。唯一損壞的只有他那台用來送餐的機車,車身被計程車撞到凹陷,小柯心想不妙,這下子可能要花幾千塊的維修費了。
事後追究車禍的原因,全是因為計程車司機一邊開車一邊低頭使用手機,他沒有看路就直接右轉,加速往小柯衝去。還好小柯沒有大礙,只有車身毀損而已。小柯考量那天是除夕夜,他不想耽擱太多時間,所以僅用八百元,遠低於修車費的價碼,當場跟這名司機和解了。
小柯的另一起車禍,發生在台北市內湖區的瑞光路。事發當時,小柯正在送餐途中,謹慎的他,留意到前方交叉路口的燈號由綠轉黃,下意識地緊急煞車,他在停止線前一公分停了下來。但是,騎在小柯正後方的機車騎士,不但沒有減速,還不偏不倚地從後方撞上,使得小柯連人帶車往前滑行了一段距離。小柯遭受撞擊的過程,全被隱身一旁的超速照相儀器,「喀嚓喀嚓」地拍了下來。所幸小柯命大,僅有右腳破皮而已。追究這起車禍的原因,是因為後方機車騎士沒有與小柯保持適當距離,才會釀成車禍。最終,這起車禍也是以和解收場。
從小柯的經驗來看,他遵守交通規則,不冒險違規搶快,卻還是免不了發生車禍。他的經驗顯示了外送員在外長時間送餐,既可能成為車禍事故的肇事者,也可能成為事故的受害者。特別是台灣的交通環境原本就相當惡劣,每年都會發生超過三十萬起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兩千至三千人死亡,換算下來,平均每天有七到九人喪生,其中機車騎士的死亡人數更是超過半數。外送員在如此惡劣的交通環境中工作,自然容易與車禍扯上關係。
(相關報導:
外送員一天收入是多少?要怎麼多賺一點?過來人公開接單技巧,這2類店家最好不要接
|
更多文章
)
日本記者野島剛曾在《原來,這才是日本》一書提到,「台灣的道路狀況就和1970年代的日本相同,簡直與戰場無異。」這樣的說法,和我的經驗一致,我在擔任外送員時,就曾多次體會台灣交通戰場的危險性。
我印象很深刻,某日晚上,當我以慢速通過巷弄的十字路口時,一台飆速車從我眼前幾釐米的地方,呼嘯而過。當時我若快個半秒鐘經過路口,必定被撞飛。另一起事件發生在大雨滂沱的午後,我在台北的汀州路與思源街交叉口等紅綠燈,當燈號轉變時,我立即催動引擎,只是沒想到才剛起步,前方機車就突然急煞。雖然我反應很快,馬上就煞車,但是非常不巧,我的機車正好煞在水溝蓋上,輪胎在缺乏摩擦力的水溝蓋上空轉起來,差點就要連人帶車摔倒在地,遭受後方來車輾壓。所幸我當機立斷,靠著雙腳力量撐著機車,才免於意外。諸如此類的驚魂記還有許多起,每次一回想,就全身起雞皮疙瘩,閃現人生跑馬燈。
口耳相傳避免職災
外送員面對危險的勞動環境,只能自求多福,盡可能事先提防。我觀察到在外送員圈子裡,存在著「口耳相傳」的現象,大家會在網路上分享職災資訊,達到相互提醒的效果。
後來我更觀察到這樣的相互提醒,不只出現在網路上,也在線下發生。我就曾經有過一次「奇遇記」。一名年約四十歲的女性外送員在停紅燈時,特意騎到我旁邊,用手指比劃我的保溫箱,開口對我說:「保溫箱的提把,記得收好,上次才聽說有人的提把被貨車勾到,連人帶車捲入車底。我也是別人提醒才知道的,你自己要小心喔!」這名女性一說完,燈號就變了,我還來不及向他道謝,他已經催起油門,揮手離去。雖然只有一面之緣,但是這次經驗卻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我一方面對於他說的狀況,感到恐懼,另一方面,則是感謝不已。我想著,如果沒有他的提醒,或許我會遇到這般死劫。他的好意提醒,也令我產生了要把這樣的資訊,繼續傳遞下去的念頭。我想多一分提醒,或許就能少一分意外。只是這樣的提醒,效果仍然有限,如果無法從源頭改善台灣的交通問題,就無法有效解決外送員上路的風險。
外送員面對危險的勞動環境,只能盡可能事先提防。(示意圖/盧逸峰攝)
加強安全訓練,就能降低事故?
隨著交通事故件數的攀升,中央政府開始關注到外送員的勞動安全問題。交通部公路總局在2022年3月公布了「機車外送員交通安全指引」,試圖加強業者對外送員的交通安全訓練,以減少違規行為與事故發生。只是安全指引的效果相當有限,外送員涉入的交通案件並沒有因此減少。這個規範只對違規的外送員產生教育效果,卻無法替遵守規則的外送員,帶來安全的交通環境。
除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試圖提出對策,譬如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為了降低外送員涉入的事故件數,便率先其他地方政府,在〈交通安全e網通〉公布台北市每月統計數據。台北市政府公布的數據相當詳細,我們可以在上面看到各公司外送員每月涉入事故件數—2022年7月,foodpanda的外送員發生80起車禍,Uber Eats的外送員發生116起車禍。台北市政府把數據攤在陽光下的用意,就是為了引起消費者的道德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使消費者有意識地拒絕在事故率高的平台消費,從而使業者感到壓力,而主動改善職災情形。
(相關報導:
外送員一天收入是多少?要怎麼多賺一點?過來人公開接單技巧,這2類店家最好不要接
|
更多文章
)
不過,台北市政府的用意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公布數據以後,外送員的事故發生率還是沒有降低,每個月在台北市發生的交通事故,仍舊超過一百件,每天都有數起車禍發生。
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曾向《天下雜誌》的未來城市專欄,投稿一篇名為〈外送員頻車禍何解?疫後新勞雇關係,台北市這樣做〉的文章,柯市長將外送員車禍件數高的問題,歸咎於業者訓練不彰,才讓事故頻繁發生。可是,外送員車禍事故件數這麼高,真的只是外送員欠缺輔導嗎?顯然不是!許多案例都說明了外送員涉入事故的原因,不全然出於外送員的違規行為,而是其他因素使然,包括報酬制度設計間接導致趕件行為,也可能是用路環境不安全造成。
直到現在,我還是經常在外送員網路社群以及新聞報導當中,看見許多外送員意外車禍的消息:2021年5月,一名王姓外送員,在送餐結束回家途中,被車輛衝撞,腳趾斷裂、左小腿大面積擦傷,開刀完兩個多月,還是無法正常行走;2021年6月,一名周姓外送員,為了閃避違規右轉的計程車,摔車重傷,腳部骨頭跟韌帶斷裂,由於計程車肇事逃逸,周姓外送員只能自力救濟;2022年3月,一名陳姓外送員被一位酒駕者從右側撞擊,滑行了8公尺,左手腕粉碎性骨折、鎖骨骨折,還有多處皮外傷與內傷,送餐工作被迫暫停;2022年10月,一台休旅車及一台轎車相撞,休旅車沿著切線飛出去,不偏不倚撞上待轉停車格的朱姓外送員,朱姓外送員送醫搶救,最終仍傷重不治。
外送員的事故意外,層出不窮,當中有許多起事件,都不是加強外送員的安全訓練,就能夠解決。在審計部公布的110年度數據中,有半數以上的案件,不是外送員的肇事責任,顯示還有大半的事故,跟整體道路環境有關。若要討論外送員高事故率的問題,應該要將整體的道路安全環境一併納入思考,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作者介紹|蔡宛芸
1993年生,彰化和美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小時候在填鴨教育下成長,不擅於社會及國文科,相較於此,更喜歡需要邏輯思辨的數學,以及能夠發揮創意的藝術領域。人生的轉折,要到成年以後,離鄉來到都市求學及工作,才從各種學習管道,重新認識社會,並從中找到學習樂趣與生命意義。碩士論文《省時戰:數位中介食物配送勞動的移動政治》,獲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