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寮忠義國小是一個很特別的學校,因為它位在大寮13個陸軍眷村之所在地。今年5月3日,欣逢忠義國小創校一甲子六十周年的校慶,有很多大寮眷村成長的孩子們,齊聚母校一起慶祝,特別讓人感動。民39年,陸軍官校在鳳山復校,使得鳳山丘陵東北端,成為軍事要地,包括:步兵學校、衛武營及飛彈基地;早期還有輕航空基地,當時大量軍眷遷入鄰近地區定居。民45年,蔣夫人所領導的「婦女反共聯合會」發起民間捐款,國防部亦出錢出力,興建眷村住宅,安置各地之軍眷。民46年,大寮地區以商協新村為首設之眷村,嗣後陸續興建有:民生新村、台貿六村、嘉興新村、民生新村、宣武新村、貿商九村、精忠四村、干城七村、慈光四村、影劇七村、果協新村及貿商四村。國防部還在商協新村開設幼稚園,幼兒人數高達數百人之多。忠義國小創於民54年,創校伊始,原是崗巒起伏,荒琢壘壘,經陸軍工兵部隊興建,所使用的推土機則是來自美軍的援助,闢斬斬棘,開山拓荒,終於建成。民63年,忠義國小的學生人數高達4,300多人。在忠義國小尚未建校之前,大寮眷村多數的孩子們就讀鳳山國小,每天上下學,眷村的孩子們要擠上鳳山客運的班車,備嘗辛苦。忠義國小第一任校長是羅仁珍女士,她當時是高雄小學唯一的女校長,平時身著簡單的旗袍裝,氣質優雅,為人和藹可親。多年前得知羅校長不幸過世,她女兒饒紫娟,目前是著名的電影製作人,這次特地前來參加母校的校慶。看見饒紫娟與校友們座談時,講述當年羅校長治理學校的辛苦與委屈,並談及與媽媽深情的故事,她不禁悲從中來,也讓我們很動容。校慶當天,饒紫娟還率領校友們進場,通過司令台,贏得如雷之掌聲。忠義國小現任校長蔡翠萍女士,除了熱情歡迎眷村的校友們之外,她還特地蒐集當年建校時期一百多張珍貴的黑白照片,舉辦校慶回顧展,勾起我們一甲子的回憶。當年大寮眷村有為數不少的軍官與士官老兵,大寮眷村的孩子們多數就讀忠義國小。聽說龍應台小時候也住在大寮眷村,耳濡目染,所以後來寫老兵的故事「大江大海」一書。這群大寮眷村的第二代,有很多人長大以後就追隨父親的腳步,投筆從戎,就讀各軍校。據悉,這群軍校畢業的校友,有人當了將軍、立法委員、教授,也有人退伍後在各企業發展,均很有成就,他們都從台灣各地前來參加母校的六十周年校慶,還有人從美國特地趕回來。小時候,我看到陸軍的推土機在推平山頭,蓋起簡陋的忠義國小與眷村。家家戶戶都沒有衛浴,都要去村子裡廣場的公廁,其實跟「茅坑」沒有甚麼兩樣。下大雨時,家裡的瓦片屋頂常會漏水;每個家庭的廚房都在燒煤球或撿拾樹枝當材火燒,這些都是當年大寮眷村子弟共同生活的記憶。大寮眷村都是來自外省的軍人與軍眷,也有嫁給軍人的本省籍與原住民媽媽們,所以在竹籬笆內的世界裡,充滿了各省的方言腔調,也有各地方特色之飲食與小吃,雖然房舍簡陋,也沒有電視機,但是大家感情融洽,左鄰右舍彼此照顧,自然形成了革命情感濃厚的聚落。很多老兵退伍後,以騎三輪車謀生,刻苦耐勞的身影,至今沒有或忘。雖然歲月變遷,如今眷村早已改建,眷村的點點滴滴,仍在我們外省第二代的魂縈夢繫裡迴盪,而童年往事所建立起來的情誼,則歷久彌堅。我曾訪問波蘭東部Bialystok大學,在其郊區的一個小村莊裡,看到立有一個石碑,雖然只有幾位名字,那是紀念該村莊參加一戰與二戰的老兵。這麼多年來,我的足跡踏遍歐洲很多的國家,在大城市與小村莊,參戰老兵的紀念碑,處處可見。過去的每年11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倫敦白廳率領全國舉行紀念陣亡將士儀式,而為紀念陣亡將士所義賣的紅色罌粟花,每年高達到4千6百萬朵以上,各地退伍老兵也都參加紀念與遊行的行列。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炮戰,如果沒有在前線老兵們的冒險犯難,傷亡無數,台灣可能早已被中共赤化。中橫公路的長春祠,所供奉的都是當年胼手胝足,開鑿山路,犧牲生命的老兵們之英靈。台灣的眷村是老兵們的縮影,過去七十多年來,台灣發展經濟,創造台灣經濟的奇蹟,人民安居樂業,當年在本島與前線服役的老兵們,我們怎能忘記呢?